感悟生命•珍惜親情—記好孩子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大課
為了讓孩子們感受生命的寶貴,了解父母養(yǎng)育的艱辛,增強孩子珍愛生命、珍惜親情的意識,近日,我校心理輔導張老師開展了一堂以“感悟生命,珍惜親情”為主題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。
心理健康教育大課
課程伊始,張老師通過播放《母親孕育胎兒的艱辛》和《父母撫育孩子成長》兩個感恩視頻做為課堂導入,激發(fā)孩子們的共鳴。孩子們被視頻深深觸動,開始回顧自己成長的經歷,紛紛感嘆生命的脆弱和渺小,感恩父母的無私與付出。
緊接著,張老師趁熱打鐵,給孩子們進行了生命教育,幫助孩子們理解生命的脆弱與獨特。隨后,張老師對親情的重要性進行了分析。告訴孩子們親情在人生不同階段的作用,如提供情感支持、塑造人格、影響決策等。
之后,為了讓孩子們更深刻地認識到生命的寶貴與短暫,張老師通過一張《人生900格》的圖表告訴孩子們,人的一生按照平均壽命75歲計算,一個月為一個格子,一共900個格子,每個人分別用自己和父母目前的年齡乘以12,劃掉相應的格子數就能清楚的看見剩余的時間。孩子們看到自己與父母被量化后的人生,開始意識到自己荒廢了很多時間,能陪父母的時間也掐指可數了,也突然明白曾經被自己視為參天大樹的父母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老去,不再是記憶中那樣強大無比和無所不能。
隨后,張老師設計了“當我是父母時”的角色扮演情景劇。孩子們兩兩組隊,一個扮演父母,一個扮演孩子,模擬家庭中父母與孩子可能出現的矛盾沖突與和解過程。通過情景劇的演繹,孩子們紛紛表示當父母太不容易了,明明出發(fā)點是好的,結果孩子總是不領情,希望自己永遠不要長大,永遠能躲在父母的臂彎里不被風吹雨打。突然間,孩子們似乎明白了自己曾經那些任性、對父母的傷害,有多么的可笑。為讓孩子們更進一步體會親情的可貴,張老師還讓孩子們分享了自己與家人之間的感人故事或難忘時刻,尤其是在面對生活挑戰(zhàn)時,親情是如何成為自己的力量源泉。孩子們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,不斷分享著記憶中無數溫暖時刻......
“角色扮演—當我是父母時”
最后,張老師通過正面和負面的家庭關系案例,探討了不同家庭模式對孩子心理發(fā)展的影響,引導孩子們自我反思與提升。并告訴孩子們,親情往往是最易被忽視卻又最重要的精神支柱。它給予我們無條件的愛、支持與安全感,是精神世界最堅實的依靠。我們要通過實際行動表達對家人的關愛,無論是日常的小事還是關鍵時刻的支持,都要對家人的付出表達感激之情。同時,張老師還鼓勵孩子們在以后的生活中,堅持寫感恩日記,記錄感激家人的每一件事,培養(yǎng)感恩的心態(tài)。
感悟生命,珍惜親情,不僅是對個人內心世界的深刻省察,也是對社會關系尤其是家庭關系的一種積極建設,它提醒我們要深刻認識到生命的寶貴與短暫,從而更加珍視與家人之間的情感聯結。
|